「生技界的張忠謀」楊育民 用精準醫療打抗癌戰

文章來源:天下雜誌 作者:林怡廷 2017-11-17

前羅氏藥廠全球技術長、有「生技界張忠謀」之稱的楊育民,今年跨入精準醫療領域。69歲的他,心繫下一代的生技產業。在他眼裡,台灣精準醫療的發展優勢是什麼呢?


工程師出身、大半職涯卻投入生技業的楊育民,有「生技業的張忠謀」之稱。2013年,從羅氏藥廠全球技術長退休的他,在生技業很搶手,「很多人不讓我退休,」他笑談4年來的生活,奔波的顧問人生是日常;他更心繫台灣生技,持續給建言、扶植育世博等新創,在今年則接下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資本董事,「有好多事能做。」

今年中,他的新動向為生技業拋下震撼彈——擔任美國Juno Therapeutics執行副總裁,同樣負責技術營運,但這次他跨入的是精準醫療。

Juno是2013年創立的美國新創公司,產品線聚焦在近來火紅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雖然Juno在臨床試驗期間累計5人病逝,但它仍和今年取得美國FDA藥證的諾華(Novartis)、以119億美元購併Kite Pharma的吉利德(Gilead)與藍鳥生技(Bluebird Bio)並列全球前四大CAR-T療法先驅。

小辭典:CAR-T療法
近年火紅的免疫細胞療法,主要用來對抗癌症。治療方式是先從病人的血液中分離出免疫細胞「T細胞」,再運用基因工程改造細胞後,重新注入病人體內,以辨識並攻擊癌細胞。

「這是突破性的發展,」楊育民認為,免疫細胞療法是近30年生技業的最大變化,它的治療更精準,還有機會治癒難纏的癌症。

在此刻加入Juno,楊育民想改變什麼?「我不是要改變什麼,我已經是歷史了,重要的是年輕人,」69歲的他說,「我希望把下一輩的人帶上軌道,讓他們能發揮,這等於是幫助下個世代的生物科技,」他想用累積的經驗,推下一代的人才與療法一把。

尤其,免疫細胞療法要成功,得在短期培養好上千萬至上億個免疫細胞,這要仰賴工程技術達成。「從默克、基因科技、羅氏到現在的Juno,」科技部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執行中心行政長林治華細數楊育民的豐富經歷,「不論生技業怎麼變動,都需要製程能力,這是他擅長的。」

但正當全球瘋精準醫療時,台灣的生技業在這3年卻擺盪,且在新世代療法的推進上較落後。但楊育民說,「台灣生技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們要更努力,」在他眼中,生技業的新面孔是什麼模樣?台灣如何搭上精準醫療熱潮?以下是專訪摘要:

生技業在這30年來有大變化。從化學製藥轉型到生物新藥,近幾年還有突破性發展──用人類免疫系統治療疑難雜症,如CAR-T免疫細胞療法,有可能根治癌症。這已不只是一段發展(development),而是一場運動(movement),我有幸參與這場運動。

其實,CAR-T的研究其實已逾20年,但研究和創新間往往有大落差——研究可靠個人腦力和努力;創新則需要團隊,且要有目標、勇氣、智慧、執行力、經驗、資本,還要帶一點霸氣,從研究到創新,跳過去就需要經驗。

我加入Juno是緣分。他們的高層是我在生技業的舊識,並在我退休後一直鼓勵我加入團隊。今年我拜訪Juno,發現團隊的年輕人有熱情、能量,但就是缺少一點經驗。我過去30幾年來歷經不少風浪、學到不少東西,想把經驗傳承下去,也為癌症的戰鬥盡點力。

尤其,免疫細胞療法和傳統製藥大不同,也有新挑戰。如CAR-T療法的原料是病人的血液,生產方式是訂貨型生產(Make-to-Order),而非事先做好放倉庫。也就是說,當醫師開處方後,才開始啟動製程:先幫病人抽血、分離出免疫細胞,再進行基因改造;接著培養改造後的免疫細胞達上千萬、上億個,最後注入病人體內、攻擊癌細胞。

這很個人化,但也因為每個人細胞狀態不同,治療期程、效果也不同。有些人的免疫細胞年紀大了,得等上4週才能培養一定的量,但病人可能等不及而離世;或有些人施打藥物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因免疫細胞如武裝部隊,進入體內殺死癌症細胞,但可能殺紅了眼,殺死正常細胞。

黃明堂攝

精準醫療,需要精準的工程師

整個療程要成功,得搶時間且把療法劑量控制得剛剛好,「精準」就很重要,「自動化」的技術則是基礎;否則以人工方式慢慢改造基因、培養細胞,既無法大量生產、失敗率也達10%;且成本高,如諾華CAR-T的療程就達47.5萬美元。

因此,我來Juno後知道,精準醫療需要精準的製程、精準的工程師,得在短時間內複製大量改造後的免疫細胞。

這是科技業蓬勃的台灣發展精準醫療的優勢,且台灣有許多工程人才,他們專心、努力、有執行力。

我父親一直以他身為工程師為榮(編按:其父親為台灣電力專家、前北市市長楊金欉),我也一樣,雖然投入生技業,但我一直在做工程,把製程設計得精準,這台灣做得到。

不過,近3年台灣生技業的挫折,讓投資氛圍不好,生技業搖搖擺擺,一直無法提升;投注在新世代療法的生技企業也不多,我也憂心忡忡。

但台灣的生技產業其實沒有悲觀的權利,失敗是常態,繼續戰鬥也是常態;生技要決戰的是熱情、速度和誠信,我們要更努力。

打造精準醫療生態圈

我認為,台灣若要發展精準醫療,最關鍵的一步,是創造精準醫療的生態圈。這包括了上游的科學到下游的工程製造,從科學家、創業家到工程師等人才;也要有好的基礎建設、投資制度與法規。

我最大的期待,尤其是台灣的環境和文化要改善。講白一點,創業是要賺錢圖利,但圖利要合法合理,這需要適當管制,有壞人要抓出來,否則會壞了一鍋飯。但目前司法、投資制度在生技業的處理仍粗糙;若不改,大家不創業、不冒險,台灣會停擺。

人才也重要。台灣從北到南有多個生技或科技聚落,裡面有不少優秀年輕人,但若要邁向世界級的生技聚落,還缺少世界級的大學。如波士頓地區就有哈佛、耶魯、MIT等學校,可促成良性競爭。但近來台灣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上並沒進步,反倒是中國崛起,我們要更努力。

最後,我想鼓勵想投入生技業的台灣年輕人,別怕挫折,沒挫折,就代表沒真正做過事;另外,也要學習多溝通。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的溝通受三要素影響:人格(ethos)、情感(pathos)與邏輯(logos)。台灣工程師或科學家的強項是邏輯、解決問題,但缺乏情感——也就是協調、談判與說服他人的能力。

就算你在做對的事情,若無法獲得支持,也等於不成功。要學會溝通,把對的事變成普遍的事,這不簡單,但很重要。(責任編輯:黃韵庭)

-----------------------------

楊育民

出生:1948年
現職:Juno Therapeutics執行副總裁
學歷:交大電子工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博士
經歷:曾任職奇異、默克藥廠、基因科技執行副總裁與羅氏藥廠全球技術長